金山华人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408|回复: 0

旧金山收藏家曹仲英不幸逝世,中美两地收藏界沉痛悼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3 17:08:50 |显示全部楼层
 编者按﹕旧金山著名收藏家曹仲英先生不幸于2011年2月26日逝世,他祖籍江苏,生于1923年8月15日,享年88岁。曹仲英先生在1963年由台湾移民来美,系美国中华艺术基金会主席,美国远东艺术公司总裁,中国文俊集团主席。治丧委员会并定于2011年6月5日为他举行追思告别礼。这里发表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执行副主任/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祝君波撰写《怀念仲英先生》,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撰写,《悼念曹仲英先生》,美国华人收藏协会副会长乔文安采访录《诗意书画纯美境界——曹仲英先生访谈》,曹仲英先生演讲《为什么要收藏》四篇文章怀念他,祝他一路走好。

1.jpg

旧金山著名收藏家曹仲英先生。

2.jpg

曹仲英先生与祝君波先生合影。

3.jpg

前排左起﹕曹仲英先生、祝君波先生,后排右1﹕艺研雅集理事长李定和先生,后排其余两位是曹仲英的学生。


怀念仲英先生

  曹仲英先生是我敬仰的前辈,当他去世的消息传到上海,我的内心十分难过。回想与仲英先生交往的情景,点点滴滴都涌上我的心头。

  在我的印象中,仲英先生是华人收藏界一位重量级的代表人物。虽然他身处商界,但他的书画鉴定学识,在全美西海岸是首屈一指的。他往来中美之间,在两地书画界文化交流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是一位经营家,又是一位鉴定家和收藏家。在他身上,闪烁着中华文化智慧的光芒,每次与他交谈,我都获益匪浅,深深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我有幸结识仲英先生,始于80年代中期。那时我三十岁出头,在朵云轩供职,仲英先生与我们有业务上的来往。有一次他来找我,希望朵云轩帮他找一张陆恢的作品,我始知他在做收集近代名家作品使之系统化的工作。

  1989年8月,我第一次到旧金山出差,有幸去他的画廊参观,仲英先生正在做出版齐白石画册的工作。他不是简单地把收来的画卖出去,而是不断地加以研究,挖掘出作品的资料,提升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我感到这是一个很新的做法。而在当时,我们朵云轩做的是简单劳动,就是收来卖出。回来以后,我们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出版了朵云轩的藏品集,这也是从他身上学来的。

  那次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吃饭,是在一个离店不远的西餐厅用的西餐。其中请我吃了蔬菜色拉,全部是生的菜,我们不甚习惯,但他吃得很香,并且说这种吃法是最健康的。在旧金山,我有两次时间与他长谈,我问他,“有人说你是民国总统曹锟的孙子,是不是”。仲英先生说没有的事。随后,他详细地告诉他的身世,可惜我没有都记住。我只记得他出生中原,在苏州一带也生活过。1949年前由上海去台湾,由台湾去旧金山。起先做律师工作,后来转为书画。仲英先生口才极佳,我想可能是做过律师的原因,每次与他交流,讲得有条有理,又有声有色,很有感染力。他告诉我,初做书画收藏吃过很多亏,其中受到洋鬼子的欺负,才得来了人生的宝贵经验。

  90年代我创办拍卖行,仲英先生常来上海捧场,支持我的工作。他和张宗宪、许祥杰等前辈都很熟,有他在,场面一定很热闹。

  1997年夏天,我和崔尔平先生二度到达旧金山,和仲英先生交往更多一些。加上尔平先生也是学者,年龄和仲英先生更接近,那次谈得更多、更高兴。记忆中,他的店还在市中心,但他不注重于卖东西,而是做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的工作。言谈中,仲英先生对自己一手收来的书画实在爱之太深,不舍卖掉。所以,他已不是一个商家,而更像一个学者。这次,仲英先生还特地驾车,与他的夫人一起陪我们在海滨、景区观光,直到夜幕降临才回家。这一次印象极其难忘。

  2008年秋天,我在上海主持召开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港澳台的学者、藏家纷纷响应。当时,我也很希望仲英先生能够大驾光临,使大会有一位美西地区的重量级人物出现。起先,仲英先生只答应接受大会的采访,他的采访录《诗意书画 纯美境界——曹仲英访谈》一文,由乔文安先生整理,约有近万字,发表在我们出版的《大会采访录》内,并被收录在《名家谈收藏》(4卷)一书中。临近10月,仲英先生不远万里来到上海,出席了首日的收藏家大会,并做了半小时的精彩演讲。他的这篇演讲,也被收录在《名家谈收藏》中。我认为,这两篇文章极为重要,它是仲英先生对自己一生事业的总结,也是他对后人的经验传递。仲英先生出席大会令我十分感动,他在演讲时说自己身体不好,但君波先生请我,我不得不来,可见他对我的友情以及作为前辈的风范。也正是在这两篇文章中,我知道他已将自己收藏的168位画家的320件书画运出美国,在亚洲建立了一个艺术基金会,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他说:“我不主张为了投资获利而进行收藏,要先培养兴趣,再考虑投资。不应当太过功利,要以培养修养、品德、格调为主,以此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与享受”。他的这种收藏观,代表了前辈的收藏思想,对我们大家都有启发。

  2010年新年,我去加州参加世博会图书展,途径旧金山逗留一夜。那天,我由李定和先生陪同拜访了住在山间别墅的仲英先生。天气很冷,他不住地咳嗽,我感到他苍老了许多,也有一丝的病容。我感谢他给我机会拜访,仲英先生说都是老朋友了,不必客气。他说,今年他编的近代藏品集将在大陆出版,这是他的心血结晶,也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希望我给予重视。这是我唯一一次去他府上拜见,我们相谈甚欢,还拍照留念,不想,这次分别,就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秋天,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会前获悉仲英先生因为健康的原因不克赴会,这多少使我感到遗憾和挂念。但可喜的是他的弟子雷澄泉先生专程来到上海,向大会奉献了仲英先生主编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近现代中国绘画集萃》一函四册,煌煌巨著,令人感到它沉甸甸的份量。我根据他的嘱咐,把这些书一一分赠给业界巨头,让大家分享仲英先生的硕果。如今,睹物思情,永志难忘。


                                      祝君波
2011年5月24日于上海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执行副主任/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

-----------------------------------------------------------------------------------------------------------------------

悼念曹仲英先生

  惊悉曹仲英先生不幸仙逝,我们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办公室全体同仁深感震惊和痛惜。在此,我们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对先生的家属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仲英先生是世界华人收藏界一位重量级的代表人物。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方面,付出了毕生的努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仲英先生生前对我们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给予了大力支持,在2008年大会会前,欣然接受了大会的采访,就其收藏历程、藏品研究、得失经验等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又抱病亲临大会做了精彩的演讲,向我们传达了一位收藏界前辈的收藏理念和经验,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仲英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为华人收藏事业、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懈努力的精神将永载史册。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继续努力。

                                                                         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
                                    组委会办公室谨致
                                    2011年5月26日
-----------------------------------------------------------------------------------------------------------------------


  诗意书画纯美境界——曹仲英先生访谈


  曹仲英,1929年出生于中国中原,后辗转台湾。1963年赴美留学,曾为律师。为美国著名的中国古书画鉴定家、收藏家。现任美国中华艺术基金会主席,美国远东艺术公司总裁,中国文俊财团主席。



采访日期:2008年8月8日
采访地点:美国旧金山
采 访 者:乔文安(以下简称“采访者”)
被采访者:曹仲英(以下简称“曹”)


采访者:您怎样开始您的收藏之路?

曹:中国解放后,我从大陆辗转到台湾,1963年,赴美读书,至今40多年。刚刚开始还谈不到收藏,出发点有三:第一是附庸风雅;第二希望能结交有学识、内涵的圈内朋友;第三期望收获蝇头小利。因此,收藏伊始,我的想法比较浅薄,没有所谓的雄心大志。年轻时,没有阅历,到朋友家看“扬州八怪”之一金冬心的画作,起先觉得画得“四不像”,很难理解。朋友问我喜好,我说喜欢“四王”画派的王时敏,他画得才像马。朋友对我说:“曹先生,您说得是写实,属于艺术。”我立即说道:“画要画得像才是艺术,不像怎么称得上艺术呢?”朋友笑道:“曹先生,不能和您说了,您层次不够。”我当时听了十分恼火,只觉得这些人故弄玄虚,故意与我为难。后来与好朋友谈起这件事,才知道是自己年轻无知,对中国文化历史的渊源不够了解,不能分辨好的艺术、普通的艺术以及手工艺之间的区别,也难怪不能登大雅之堂了。朋友们都劝我应当钻研了解一些学术内涵,认为从前的收藏都集中于有钱人或皇宫里,现在即使有些朋友不愿拿出自己的收藏一起欣赏,也还可以去博物馆中观摩实践。恰巧朋友认识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于是得了块“令牌”,我就经常去博物馆学习研究了。当时在台湾比较流行收藏齐白石的作品,对于传统的书画只限于老一辈收藏家涉猎,包括王世杰、张群、张大千先生等。自从结识了诸多收藏大师们,我也开始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擅于勤学好问。有些问题甚至问倒了专家,由此,他们也觉得我的问题很有水平,开始看好我的发展。

采访者:曹先生,是什么吸引您开始收藏事业的呢?

曹:开始的收藏算不上事业。“事业”应当是慢慢兴起的一个过程。起先,我的收藏只有三四件;随后,为了炫耀,藏品数量开始不断增加;直到后来,发展为每个月都拿出相应的资金进行收藏行为。当时,“瞎猫碰到死老鼠”,还曾收到过好的铜器、瓷器,转手后得到一些小利。譬如一次,我花费1000多台币(不到10美元)收购了一个商朝的铜器,纹饰品相都不错,拿到香港500美元转手,净赚不少。当时,我很得意,把我所买的书画、铜器等给朋友们鉴赏,谁知他们却告知我除了我买的鳄鱼皮带,其余的都是假货。诸如此类的挫折,我也遭遇多次。由此,我认为古董收藏容易的想法与谋小利的希望完全被打破了。

采访者:您的第一件藏品是什么?

曹:我的第一件藏品是在台湾收藏的齐白石的花卉作品,为我珍藏至今。后来,考虑到齐白石曾受吴昌硕先生的影响,开始转而收藏吴昌硕的作品。再往上追溯,进行扬州八怪、八大山人等作品的收藏。
60年代,到了美国以后,通过工作,收入可达600~800美元。除去吃、住等用费,还剩余500多美元可以投入收藏。当时在美国艺术品市场中,齐白石的作品20~50块美元、吴昌硕20~30块美元、傅抱石50~100块美元,因此每月我可以购藏10张画作。由此,通过一两年的积累,我收藏了五六十件齐白石、傅抱石等人的作品。随后,我将律师的工作辞去,专心于古玩收藏。

采访者:那么,您最喜爱的收藏品为何?

曹:还得数我所喜爱的“八大山人”的山水,连张大千先生看了都大为吃惊。当时,张先生亲自下厨烧制东坡肉请我做客。吃罢,他搬了张椅子,让我拿出画来鉴赏。足足看了半个小时,我忍不住了:“张先生,看了这么久啊?”张先生缓缓转过头来,说道:“曹先生,大师的东西哪是一眼能看穿的啊!有人说用眼看就知真假,这是‘捣糨糊’的说法。有些作品研究一辈子也未必能看懂。中国的水墨哪是短时间所能看穿的啊!”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以前总以为一眼看出真假是本事,哪知欣赏是如此有深度的境界。中国水墨艺术的奥妙何在?这需要我们去欣赏,每一笔、每一画、造景、布局、章法都有其深远的意义和内涵。那些认为光凭借看几眼就能读懂艺术的人,不是鉴赏家,是买卖人。从此,我就开始了研究学术的修行道路。其间,充满着辛酸、血泪与快乐。于是,在图书馆、博物馆之间辗转,一有时间即研读历代的著录、画作、碑帖,六十年如一日,未曾休息过,收益颇大。

采访者:您真是将您毕生的精力投入收藏事业了啊!

曹:确实。但你如果要问我懂得多少,我说还只是沧海一粟,远远不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正如古语云:“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在鉴赏作品时,才发现自己的功力不够、学问还太少。

采访者:那么,对于开设画廊,您有何建议?

曹:收藏行为是动态过程,有进有出。早先,我还不敢自行组建艺术品交易公司,于是,选择与李汝宽先生合作。李先生对瓷器、铜器颇有研究,经验丰富,曾为日本两家博物馆提供瓷器以助建设。一次,他问我为何不自己开设画廊。当得知我为钱烦恼时,笑道:“开画廊怎么愁钱呢?我给你一百万就能随便开画廊吗?开画廊不缺钱,就怕缺眼力。”我听后深感有理,表示希望李先生多多帮助自己提升眼力。他建议道:“开设画廊有几点十分重要,需要注意:第一,千万不要出售自己没有把握的作品。”我问道:“何为‘有把握’?”他道:“就是你自己确定真假的作品,如果你也不能辨别真假,那么你砸了自己的招牌。第二,千万不要卖你最好的东西。画廊接待客户、朋友,他们的到来不是为了来看你,而是冲着你手中的好东西。每次来访,你不要把所有的作品都拿出来献宝,而是每次一到两件。这样,大家便会觉得你收藏的每一件都是优秀的作品。”因此,对于收藏,最重要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培养自己的知识水平、自身的内涵修养。

采访者:您认为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收藏好的艺术作品?

曹:条件是多重方面的,第一,taste,所谓的“口味”。一个人收藏艺术,即是为了培养自身的修养。如果说有人评价你的口味、品味不错,即是对你的修养作出正面的肯定。提升修养其实很难,有些人一辈子努力,都未必能塑造高品位的修养。只有有眼光、有知识、有修养的收藏家才会慧眼识金,发掘优秀的作品。第二,机缘。通过多结交朋友,多观赏作品,才会获得邂逅好作品的机缘。第三,资金。没有经济能力,即使遇到、发现优秀的作品,都没法拥有。因此,一位好的收藏家、经纪人总是穷而不富的;如果说这位收藏家或经纪人很富有,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一位成熟的收藏家或经纪人。我经常碰见此类情况:刚购藏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又发现一件好的,即使借了钱还要去买。所以,我至今一直是一位经济上穷乏的收藏家。
当你获得了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以后,又一困难横亘在你面前,即你是否经得住金钱的诱惑将其守住。有一次,一位北京的年轻收藏家赵旭来我的公司考察,看到悬挂着的张大千《水月观音》。这幅作品十分著名,早先张大千先生在华盛顿展览时,由于缺少敦煌题材的作品,还问我借去展出。赵先生很有气魄,要以两百万购买这件作品,被我拒绝:“不是钱不够,画作实际并不值这个价钱。但这幅画我有苦衷,不能出售。”于是,他约定如果我日后要卖通知他。

采访者:那么现在,可以告诉我们您所谓的苦衷为何?

曹:说来话长。我刚开始收藏,喜好齐白石的作品,同时,也喜爱上海画家虚谷的画作。齐白石的作品我收藏了100多件,但其中30多件的题材是虾、十几件是蟹;收藏虚谷也有重复题材的作品。不久,我举办了齐白石与虚谷的画展,其中齐白石的作品展了55件;虚谷的35件。画展轰动一时,但展后反映不一。秘书告知我反映不太好,有许多人认为这些画真伪存在疑问,不相信有人可以收藏如此多数量的齐白石画作。我听罢反而感到安慰,心想自己研究、收藏齐白石的作品长达50年之久,若有人问我了解他的艺术多少,我会告诉他齐大师的作品丰富、深厚,其渊源之远、涵义之深就凭我寥寥一生实不能完全了解。退一步来看,如果有人以前未接触过齐白石的作品而一看展览便知其真伪,那我一辈子的努力岂不白费了?所以,大众的反映在我看来并不为之恼火,反而是种安慰。展览结束后一个月左右,大家蜂拥而至,争相购买齐老的画。因此部分作品售出了,但我仍然遵守着李汝宽先生的建议,将最好的画作保留下来。有次,齐白石先生的高徒娄师白来访,鉴赏齐大师的作品,在我拿出后,发现均是精品,惊羡不已。通过清末虚谷、齐白石、清代中叶书画等展览的举办,我也开始雄心勃勃地筹办中国近百年书画展览:按照历史学分段,从晚清民初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的作品进行展览。李可染先生与我有过交往,我对他也很钦佩,但由于我对自身收藏方向的规划定位,我将他的作品如数出售了。我认为他的作品虽然采用传统笔墨,但从思想、表现内容来看已远离传统,并融入西画的技法,应当划分为文化大革命时期之后的画作。

采访者:您能具体谈谈如何规划自己的收藏系统吗?

曹:我将中国近百年书画定位为168位画家、320件画作,现在这批作品均被运出美国、存于亚洲地区。这批作品均是那个时代大师们的精品,包括傅抱石、徐悲鸿、黄宾虹等大师。正是从这个构想开始,我的收藏形成了事业的规模,开始关注于如何将中国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馆长ShermanLi是美国研究东方艺术的大师,不久前过世了,我深感惋惜。他对中国艺术甚是喜爱,虽然并不见得有相当的学问,但自从听了他的演讲后,对我影响深刻,改变了我终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收藏研究中国艺术的观念与意义。1960年,在故宫博物院赴旧金山展览时,他提到:“艺术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中国艺术是世界精华的精华。”我听罢,发现居然有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如此推崇,令我感动不已。不由使我联想到探寻中国古文明繁荣延续至今的源头。通过研究,我将其归纳为三大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佛教思想。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任凭时代变革、朝代替换却无法停止文化前进的步伐,保持着中国文化的传承持续发展。我们看到,从各类文献中表现出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同样,铜器、瓷器、漆器、玉器等一系列直观的艺术品也在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进步。这些器物的第一个创造意义在于围绕人类生活的便利,但有一类艺术品例外,即为画。你说画并不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用品,为何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呢?我觉得正是因为它与华人精神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华人虽然没有大众推崇的宗教,可是,中国的书画艺术却比任何宗教都更具有价值。书画将中国人高超的技法、崇高的品德、神圣的灵感在一瞬间跃然纸上成为永恒。因此,我日常简朴、买藏品时毫不吝啬,即使穷其一生、千金散尽也不足惜。

采访者:曹先生,您最得意的购藏故事为何?

曹:有一次,我在纽约与朋友们一起吃饭,王己千先生一语道破我此番前来是为了弘仁(“新安画派”的奠基人)的册页,并直呼他是不会轻易让我获宝的,我也当即表示只是来看看,并无他想。拍卖当场,轮到弘仁作品的当口,我只举牌三次就购得了。黄君实先生也当场向我表示祝贺,正当我纳闷王己千先生为何没举牌的时候,王先生拄着手杖过来了,说道:“曹先生晚上摆个酒席庆贺。我睡着错过了!”在旁的收藏家石允文先生也笑道:“刚才都听到王先生打呼了,我又不好意思叫醒他。”我立即表态:“幸好你没叫他,今晚我请吃饭!”

采访者:那这件作品还保存着吗?

曹:还保藏着。一册弘仁渐江在文献中有多次著录,其中黄宾虹先生特别在其《古画微》中有所提及。古时,弘仁作品多存于杭州,杭州的收藏家在藏品交易中不幸使其一页页散逸了。19世纪咸丰年间,有一大和尚在杭州看到几页作品,深感可惜。于是,云游四海,将其作品悉数收回,亲自裱还一册。因此,被黄宾虹称为无上至宝。这件事让我很是得意,当然,此类故事还很多。自此,我就开始了17世纪中国画作的收藏整理工作。

采访者:听说针对您的收藏品将要出版一套丛书?

曹:对。其中引用的均是我的收藏。我的收藏大多覆盖了明末清初,从董其昌、石涛八大、四王吴恽到吴派、松江派、新安派、金陵派画家,形成系统化的收藏体系。该书预计于明年出版。至此,我也可以无愧地将我的收藏视作事业看待。现在的人们总是忙碌世事,从未体会时间飞逝之快、生命之短。由此,我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有的人认为宗教才是人类的出路,但我将艺术视为我生命的终极追求。中国古时,达官贵人有权有势有财,仍然钟情于纸墨砚台、山水花鸟之间。现时今日,地球的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的世事嘈杂纷乱使人心生不安、神绪无定。但是,中国传统画创造的环境与意境丝毫没有污染、没有混乱、没有逃避,使人进入到静心、纯美的境界中,获得片刻的安详。因此,收藏、欣赏艺术对人类的精神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采访者:那么,在您看来,中美的艺术气氛有何差别?

曹:中美之间不光是艺术气氛的区别,在文化、民俗、宗教等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与中国崇尚安详平静的精神境界相反,美国宣扬动感积极的情绪氛围,并且认为安乐是一种堕落的享受,希望随着时代变革的步伐不断前进。一次,朋友与我聊天,突然说道:“曹先生,我今天感到你与我都很伟大。”我纳闷了,说:“你伟大,我可不伟大。”他向我解释道:“我所提到的‘伟大’是指我们可以适应两三千年的不同生活环境。”以一尊陶俑为例,那尊汉朝陶俑是一头小驴子在拉磨,他笑道:“自己小时候在乡下也是看着同样的驴子拉磨,可见生活的形态存在延续性。可是二次大战以后,火车、轮船、飞机一系列科技革新冲击着我们的生活,人手一个手机、每户人家一台电脑。我们经历了如此巨大的变革,在接受的同时还学着使用这些新科技产品,怎么能说不伟大呢?”我认为生活的改变有些是好的,有些却让我感到悲伤。你一定会问我为何悲伤?就中国的书画来讲,许多人问我为何不收藏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书画,也有很多所谓的名家大师呀。我说这取决于从小的生活方式。在我读小学、中学的年代里,几乎每位同学都要完成大字或小字一张,呈与老师批注甲、乙、丙、丁等级;更有优秀的作业会在同年级中传看。由此,培养了社会的竞争性,才会在那个时代涌现那么多的名师大家,例如吴昌硕、黄宾虹等等。他们的笔墨功夫从小训练、相当了得。现在的时代,不光淘汰了毛笔,有时连原珠笔也不用而采用电脑,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让现代的画家怎样与当时的大师们相提并论、进行较量呢!因此,这些伟大的书画传统、高超的笔墨技术现在都面临着灭迹的危险,作为收藏家,更应当将这段历史、文化、艺术保留传承后世。

采访者:美国的收藏家与中国的相比有何不同?

曹:我们应当佩服美国的收藏家。尽管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像国内的收藏家那般细致到笔墨、线条,但对艺术概念的理解毫不逊色。中国收藏家欣赏艺术由内而外,从画家的用笔、用墨来判断优劣;而美国人则从外向里看,从整个构图、色调来得出结论。可能在表象上美国收藏家比我们敏感,但在观察内象方面不及我们细腻。另外,无论如何,美国收藏家对中国文化、艺术没有深厚的底蕴与踏实的情感。同时,我们还应注重艺术中高深的内涵。就书画来讲,其中涵括了文字学、宗教、历史、文化等多重方面的信息。外国人即使是一个中国通,也无法达到土生土长、自小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的人的理解程度。实际上,美国的中国书画热是由我发起的,我向苏富比提议举办一个书画专场拍卖,并连同朋友们向他们提供了一系列艺术品。从第一次专场书画单件一两百到第三场千把块,不难看出中国书画在美国逐渐受到追捧。

采访者:在您看来,收藏家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曹:第一,培养知识。只有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胸有成竹地投身市场,开始实践。第二,经济基础。第三,广交朋友。第四,经受考验。之前也曾提及,不要因为蝇头小利而出售自己辛苦收购的藏品。

采访者:您收藏了一辈子,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曹:我失去了很多钱以及机会。将钱换成艺术,我一点不感到心疼。但是失去机会仍然深感惋惜,其中包括两种情况:第一,邂逅优秀的作品因为缺乏经济实力而痛失良机;第二,有时遇到懂艺术的知音不愿再争着购藏,只好忍痛割爱。

采访者:那么您认为收藏家应当具备怎样的社会责任?

曹:收藏家的社会责任太重要了。无论是收藏还是买卖,最关键的是保护中国乃至世界的人文遗产。如果优秀的艺术品没人争抢、追捧,不久的将来,会逐渐销声匿迹、沦落飘零。品相不好可以通过整理来恢复原样,作为收藏家,我们有责任将这些艺术瑰宝拯救出来、整理保管、进行研究甚至写书著录流传后世。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面临着战争、侵略、殖民等多重灾难。时局动荡加之人们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了解的贫乏,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众多艺术品乃至国宝流离失所、散失国外甚至遭到毁坏的厄运。我们必须确保此类艺术大浩劫不再发生,保护文化财产、艺术瑰宝,代代相传使世界都能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纯美、得到精神境界的享受与提升。

采访者:您怎么看收藏的意义呢?

曹:收藏的意义深远而多元。第一,藏品价值的提升。有些优秀的艺术品短期内看不到增值的前景,但你不能确定何时它的价值会得到大众的认可。对于我的收藏品,许多外国朋友们不能理解。我就向他们举例梵高,其一生只卖出一件作品,生活拮据,逝世后百年无人问津。难道欧洲人不喜欢艺术吗?不是。那么为何梵高没有得到认可,是因为梵高的艺术超越了当时时代整整100年,以致不为民众所了解。因此,收藏家必须建立自身的知识信息网,等待自身眼力被大众认可。第二,精神层面的充实。收藏家不应当太讲求名利,关注于向世人炫耀藏品,而要看重收藏对自身精神内涵的提高、修养品味的提升。对于他人的非议,我们不应当斤斤计较,而要学会淡然处之。因为只有似懂非懂的人才最喜欢批评他人,他人的舆论也未必正确,我们何必围绕这些小事生气,不如专注于如何读懂、喜爱自己的收藏,提升眼界、陶冶情操。

采访者:您说得非常有理。中国大陆的艺术品市场很热,您对此有何看法?

曹:大陆艺术品市场火热是好现象。但我感觉其中大部分人在起哄,甚至炫耀自己的财富。这也是为何欧美收藏家开始对中国艺术品兴趣逐渐降温的原因之一。大陆拍卖市场一件作品100万,拍卖当场熙熙攘攘、吵吵闹闹;而西方印象派油画一件几千万,也未见如此混乱的景象,而是有条不紊、足显绅士气派,绝不嚣张炫耀。这点大陆收藏家要向国外学习。

采访者:在您收藏过程中,是否遭受挫折,收过赝品?

曹:曾经有过。出现这些差错的主要原因在于鉴别艺术品时太紧张、太冲动,易犯错误。除了自身原因外,还存在外界因素,最让收藏家感到愤愤不平的就是被欺骗而收进假货。大约35年前,一位朋友来裱画,我听闻其父在大陆是著名画家,于是问他知道黄宾虹的画优秀之处何在。他说黄宾虹的画要多看才能体悟。我即托他收购几张黄宾虹的真品,他开价五六千美元,并表示黄宾虹的画现在比较热门。不久,我从他那购得两张,挂在房间里,鉴赏了几天。恰逢另一位朋友来访,看罢即刻表示这两幅是假货。对此,作为一位收藏家,我感到很受伤。只有了解真品,才能鉴别一个画家的真迹,连朋友都要拿假货来欺骗你,实在令人痛心。从此,我发愤图强开始钻研黄宾虹的作品、著录等,并且发现这两件假货的笔墨确实不够老练,完全不如黄宾虹本人的笔法、技巧。由此,因祸得福,我愈发欣赏并收藏了一定数量、比较全面的黄宾虹作品,包括其练习作等。每逢拍卖,凡遇上黄宾虹先生优秀的真迹作品,我都会购藏,朋友们也因此戏称我为“扫黄”。

采访者:您如何看待收藏与投资的关系?

曹:我不主张为了投资牟利而进行收藏。具有成熟收藏理念的收藏家应当以个人兴趣爱好为主要出发点。如果你一味执着于盈利而投资收藏,那么事实会让你感到失望。第一,艺术品并不会一直处于增值状态,如之前所提及的梵高在百年后才为人们所认识;第二,艺术品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够抛空出售的。艺术投资是好事,但不能操之过急。先培养兴趣,再考虑投资。不应当太过功利,要以培养自身修养、品德、格调为主,以此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与享受。

采访者:对刚踏入收藏圈的新手,您有何忠告?

曹:第一,不要太过自信、冲动,要学会虚心向老前辈讨教。不要买了好东西非常得意而将其束之高阁,要向懂行的人请教其好在哪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辨别能力。第二,购藏艺术品,需要听取有经验的前辈的建议,不要轻易上当买到赝品。

-----------------------------------------------------------------------------------------------------------------------
4.jpg

为什么要收藏
演讲人:曹仲英先生
各位来宾、各位艺术家、各位收藏家:
祝君波先生一定要我来,我不能不来,所以我勉强昨天才到,时差还没有改过来。我也没有什么准备,也没有打稿子,全凭自己的经验给大家谈一谈为什么要收藏。

我本人实际上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少小离家,抗战胜利后又到了台湾,大学毕业后做律师,吃喝玩乐、生活无聊。在那时结识了不少对于文学、艺术、音乐有修养、有知识的人。当时在朋友之间虽然我很流行,但都是吃喝玩乐的事。我的朋友则不然,有的喜欢艺术,有的喜欢文学,都是文质彬彬,非常文雅,我很羡慕他们。有一次,看一个朋友的收藏,他告诉我:“曹先生请你千万不要乱讲话,这些都是很高级的收藏,人家问你的时候才表达意见,不问的话闭上嘴”,我说好。看他拿出来几件作品,我大不以为然。他们说仲英你喜欢这个画吗?我说谁画的?他说是“扬州八怪”之一金冬心的画作。我说没有听说过:“这个马不像马,狗不像狗,这是什么呀!我喜欢‘四王’画派的王时敏,他画得才像马”。他们说收藏艺术不是这样的。另外我的旁边一位朋友说:“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你对于中国画不是太懂啊。”后来,我朋友非常懊恼,说不带我去这种场合,我为他丢了面子。我说那你就教我啊。他问我要学什么,我说学西洋画最好,前阵子的西洋画多值钱啊。他说:“你不能以经济价值谈艺术,实际上,你应当学中国艺术。”我说人家喜欢宋朝的画,画什么像什么。他说:“曹先生,那是因为宋朝没有照相机啊,如果宋朝有照相机的话,也不以写实为目的,你看元朝就不一样了。”通过后来的进一步接触,我发现中国的东西确实有其一定的深度、价值,比其它国家都要来得高深莫测。

    同时,身为中国人,我们应当感到骄傲。你看世界上有几大文明古国,印度、埃及、罗马都是辉煌一时,可是2000年以后几乎消失了。只有中华民族五千年连续不断地每天在创造,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我们的祖先默默耕耘,留下来大批的文化艺术财产,让我们去发扬、去研究、去保护。之后我就开始研究书画,附庸风雅开始收藏,可那个时候很穷,好东西也买不起。有一次,我在台北的小古玩商店买了一把铜的小斧子,也不知其是哪朝哪代,看着蛮好,花纹也不错。我有一个收藏朋友从香港来,在一起喝茶,他说你这个“戚”能给我看下吗。我说:“什么是戚?这是斧头呀?”他说商朝的时候叫“戚”。他又告诉我,铜器不能入手,手上有碱,会损伤铜器。我就用手绢包起来。他问我是收藏还是干什么?我说这有什么价值吗?于是把铜斧送给了他。过了五六个月以后,朋友在一起吃饭,他说:“你吃过饭不要走我有话跟你说。”他给我一张支票,我说:“干什么给我?”他说这是把我的戚卖了的钱,共1200美金,令我瞠目结舌。我立马去香港玩,还买了一大批古玩,铜器、玉器、字画都有。我请专家来鉴定,他们看完后问还有什么吗?我说还有一些鳄鱼皮带,他们说:“除了鳄鱼皮带是真的,其它的都是假的”。我非常的生气,为什么看起来很好却都是假的呢?他们则劝导我说这样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收藏家要经得起考验,中国的艺术不是那么容易懂的。还有一次,我在故宫博物院听有关成化瓷的演讲,演讲人说道:“如果没有赝品的话,我们怎么能欣赏到真品的好处呢?”。我因此恍然大悟,收藏文物一定要受教训。为什么要作假,因为好的太好了,为什么中国文物有这么多假货,因为中国文物太好了。以成化瓷为例,成化年以后每一个时代,皇帝都喜欢仿制成化瓷,但没有一个仿得好的。如果不是这些仿制品,我们怎么会了解成化瓷的优秀之处呢?所以我开始静下来研究中国书画。我的一个朋友说得很对,要研究中国的美术,人生百年,时间过得那么快,刹那时间百年过去了。比如对我来说刚到台湾是年轻小伙子,再到美国留学到现在突然之间白发老人一个,再过几年,人都有一天灰飞烟灭。不管你再有钱、再有名到再有势,最后都会灰飞烟灭什么都没有了。但是你看这些艺术家创作的、留下来的东西永远都在保藏,永远都被人们欣赏,所有得到的情趣、对美的启发是受益不尽的。所以我们炎黄子孙要好好地保管、发掘祖先留下来的遗产。而且“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有很多老朋友“前浪”像张大千先生、王季迁先生等等,从前经常一起谈论收藏。但感觉“后浪”们都不是非常热情。之前张宗宪先生等也谈到了拍卖,我到美国时中国书画拍卖还没有发展起来,我与季迁先生想是否开拓书画拍卖的势头,事实证明一连几次的成功,国外的中国画拍卖开始兴起,但现在都迁移到香港、北京、上海了。中国人是幸运的,还保存着祖先的很多东西,虽然拍卖市场的发展也重要,但是我们应该研究它的价值以及对于后代人的启发,都要系统地开拓,这比什么都更重要。我想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华儿女应该系统地收藏,尽量把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藏保藏起来,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使命。
谢谢大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金山新闻|金门桥畔|美术之窗|风土人情|收藏天地|家乡讯息|友好城市|金山名人|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7, 2024-3-28 14:56 , Processed in 0.0366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11-2013 Keaig.com

回顶部